11月25日下午,汉寿县酉港镇太白湖,湖面覆盖着绿色的浮萍,一艘机动船拖着6艘满载鲜藕的小船驶向岸边。从空中俯瞰,仿佛一根“藕”段。
图/文 湖南日报记者 郭立亮
洞庭湖区的汉寿、南县、君山等地的内湖盛产湖藕。当人们吃着脆嫩的藕片、喝着鲜美的藕汤时,是否清楚挖藕人的艰辛?11月25日至26日,记者来到汉寿县酉港镇太白湖,记录了一群勤劳的挖藕人。
25日清晨,太白湖的湖面上萦绕着薄薄的雾气,气温只有3摄氏度。美丽的朝霞中,挖藕人三五成群撑着小船,驶向湖中采挖区。
位于西洞庭的太白湖水域面积9500亩。2007年开始大规模种玉臂藕,因其个大、淀粉多、口感好,远近闻名。目前共种植湖藕8000亩,年产藕1万吨以上,年产值2400多万元,远销广东、广西、香港,并出口东南亚等地区。
每年9月至12月,大批来自全国各地边远农村的挖藕人便聚集于洞庭湖,采挖湖藕。
11月26日清晨,太白湖寒风袭人。挖藕人在岸边生起柴火取暖,准备开始一天的劳作。
26日清晨,挖藕人沐浴着朝阳,撑着小船驶向湖中采挖区。
26日,采挖出的鲜藕漂浮在水面,李茅燕夫妇拖着小船在泥水里收捡。
挖出的藕力求完整,不仅利于保鲜,价钱也卖得高些。
26日,一名挖藕人用高压水枪冲开湖面上覆盖的浮萍,然后深入泥水中采藕。
26日,弯腰挖藕时,李茅富半截身体陷进泥水里,有时下巴都要浸入水中。
来自江华瑶族自治县的李茅富,从事挖藕职业已有10多年。在他的影响下,弟弟、弟媳等亲戚朋友都加入到了挖藕队伍。他们将孩子托付给农村年迈的父母,每年辗转于全国的产藕地,成为一群围绕藕而迁徙的“候鸟”。
原来挖藕纯靠人工,费时费力。近年他们采用高压水枪冲泥法挖藕,效率大大提高,收入也有了较大增长。一条小船、一台柴油机和水泵、一人一条高压水枪,就是他们的工具。不论男女,每天都在齐腰深的泥水中劳作8个小时以上。
他们每天早出晚归,一般每人一天能挖500余公斤藕,每公斤的报酬约0.76元。“为了节省时间多挖一点,一天只吃两顿饭,中午饿了,就在湖中用零食凑合。在太白湖挖三个月,可以挣两三万元。”李茅富说。
下午3时许,挖藕人划着满载新鲜湖藕的船回到岸边,将鲜藕分拣装筐抬上岸,称重、记码、打包后装上货车,连夜运往各地。虽然收入不错,但因长时间在湖水中工作,衣裤长期被汗水和湖水浸湿,挖藕人经常腰酸背疼,不少人还患上了严重的风湿病、关节炎。
上岸后,挖藕工的橡胶防水服沾满了浮萍。
为图方便,挖藕人经常是双手直接在刺骨的冷水里劳作,双手被冻红发肿。
满载湖藕的船归来停靠在岸边,挖藕人来不及休息,就忙着将鲜藕分拣装筐,然后上岸打包发货,连夜运往各地。
挖藕人抬着150多公斤一筐的藕健步行走。老板称重、记码、打包后就装车发货。每公斤藕他们可得报酬约0.76元,吃饭、水泵和柴油等费用自理。
石榴花一边将鲜藕分拣装筐,一边检查藕的质量。她高兴地说:今天挖的藕很大、很多。
傍晚收工后,石秋莲在池塘边清洗衣服、帽子上的泥水,无暇欣赏美丽的夕阳。
结束一天的劳作,李茅富兄弟俩回到临时租住的小屋,准备晚餐。挖藕时抓到的两条鱼,算是“加个餐”了。
晚餐时,李茅富兄弟倒上从家乡带来的米酒,御寒防风湿。挖藕人长期浸泡在寒冷的水里劳作,大都落下了风湿关节炎的毛病。
李茅富兄妹5人围坐一起吃晚饭,有说有笑饱餐一顿,享受辛劳一天后的闲暇时光。
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