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岳斋席:七层楼八大碗 想想就已鲜嫩满口
发布人:小德州 时间:2015-11-17 13:08:10

南岳福缘素菜堂精制的几道素食,色香味俱全。

翠竹

年年有余


  七月的衡山几乎没有溽暑,整个夏天山上都清凉宜人。


   韦驮菩萨的诞辰一过,接着就是大暑。寺院钟声不紧不慢,叩在流年的每个点上。傍晚,镇上小馆子里坐着远道而来的香客,给自己点上几个素菜。有时候,他们也和寺院僧人一起用餐。淡淡香火味混合着蔬果清香,正是人间好时节。


   但斋席的盛景却已不再。“像七层楼、八大碗,没人预订的话,基本不做了”。福缘素菜堂的老板谭小燕有一点无奈。她是南岳道庵大厨旷友明的关门弟子,也是南岳斋席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全套素斋宴席的做法都一丝不苟地存在这里,不管有没有人订,终归是要流传下去。
 


  木槿花汤:淡紫浮沉,清香甘甜


   衡山玄都观的陈嗣浩道长对素菜的烹饪颇有心得,可他正不知在哪云游,信号不佳,电话那头传来他仙风缥缈的声音:“……只能等我哪天回来再说了。”


   朱陵宫的朱理然道长也外出未归。我怀念五月的一天与她在夕阳下吃饭的场景。一杯薄酒就着晚风,桌上一大盆木槿花汤,花蕾浮沉在汤里,泛着好看的淡紫色。想不到这路边绿篱上随处可见的花,吃着清香满口。做法也简单,把花儿洗净,拌上一点淀粉,扔进沸水里煮开,再加一点醋、胡椒、盐,便十分可口。木槿花味甘性凉,自古也是清热凉血的佳肴。


   当地居民喜素食的人亦不少。每逢初一、十五或者赶八月,他们大多都会吃素斋、上香祝祷。这是千余年来佛道文化与特有的饮食习惯带来的深刻影响。


   东汉末年,南岳衡山即成为佛道两家神往之地。这座“如飞”的大山绵延七十二峰,足够提供四时鲜蔬。三菇六耳(香菇、麻菇、草菇、石耳、地耳、银耳、木耳、黄耳、榆耳),瓜果蔬茹,各有各的可口。


   但僧人们依然三餐简淡素朴,许多僧人甚至拒绝“仿荤”(模仿鸡鸭鱼肉等制成的素菜)。


   7月7日,天气阴了。在南台寺后院一小片精心开垦的菜园子里,摘了几根水灵灵的黄瓜,用园子旁的一眼山泉洗了洗,味道真不错。


   “谁种的这些菜呢?”


   “就是他呀!”正休师父指了指不远处。


   一阵大风吹过,风里夹着零星雨点。一位护着头的僧人,匆匆忙忙去收露台上的衣服,只留下奔跑的背影。


   一碗“扣肉”:透着酱香,绵软微甜


   我们在谭小燕打理的福缘素菜堂里见到了一碗“扣肉”——真是不可思议。


   夹一片一尝,原来是冬瓜呀!确乎有些肉的肌理,又透着酱香,吃起来却仍是冬瓜的绵软微甜。这道菜就叫“不可思议”。我更喜欢它的另一个谐音“不可思腻”,似乎面对形化万千,伸箸之间,有一种试炼的意味在里面。


   看上去,“不可思议”似乎可以普及到每家每户的餐桌上,但实际上,“做起来有点麻烦”,谭小燕说:“光准备就得花些时间。”


   切成半指厚片状的冬瓜,先要在表面上均匀涂抹食盐,放在阳光下晾晒,待10分钟左右熬出了一定的水分,辅以酱油老抽调色,拌匀后的冬瓜片须在八成高温的油锅中炸上2分钟。过油后的冬瓜质地松软,要立即装进圆形扣碗中以保持圆润形状;然后将切好的腌菜、生姜、辣椒节放入锅中加盐少许翻炒,炒香的腌菜装入填好冬瓜的扣碗中,铺平进入蒸笼。片刻后取出,将扣碗倒扣在菜碟上;以腌菜的原汁勾芡后淋在“冬瓜扣肉”上,再撒一点青红辣椒粒点缀。


   不光是这道菜,素菜堂的大部分菜都制作繁复,工作人员的数量也要比其它菜馆多。比如豆腐丝,一块豆腐只能放进水里,用刀细细切成头发丝样,须费上30分钟,考验的不仅是刀工,还有异乎寻常的平静心。谭小燕有时候自己会亲手做一道“香积佛饭”——类似于蒸八宝饭,其特点在于米饭上“镶嵌”满满如珍珠的莲子。“买回来的莲子有时没有去芯,要耐心拿针剔出来,蒸熟后还得一颗一颗粘上去。”


   山中小笋:石碓舂碎,像极牛肉


   我和谭小燕一起去拜访她的师傅——南岳名厨旷友明。


   年逾七旬的旷老不久前遭遇了一场车祸,在家静养。师徒相见,格外欢喜。


   旷老年轻时即学习做素菜和斋席,后又拜旷正启、旷发昌两位老人为师,至上世纪八十年代,先是在南岳大庙当厨,后又到祝圣寺做斋席,一做十余年,“中国最好吃的素菜就在祝圣寺了。”他言语中至今仍有骄傲。


   在寺院当厨时,僧人平日里伙食也是旷老做,一年四季的时令蔬菜,有什么吃什么。“丝瓜花、南瓜花、莲花未开时都能吃,用水漂干净,过油,把花瓣掰下来,摆盘。丝瓜花不要弄碎了,拌上生粉就好。”如果遇到海陆法会,那就得凌晨即起,十几位僧人居士齐动手,准备斋席。
  


  南岳斋席通常用茄类、豆类、面粉、莲藕、萝卜以及瓜菜作原料,仿制成鸡、鱼、肉、蛋,办成与荤食同名的酒席,几可乱真,然味道清香鲜嫩,为荤菜所不及。那些惟妙惟肖的素菜究竟如何具备了与荤菜相同的视觉效果呢?


   面筋和豆制品用得最多,非常适合造型,像“狮子头”,用面筋做成后几可乱真。山上采来的小笋,用石碓舂碎,晒干后调入红曲米,像极牛肉干。


   茄子可做草鱼,面粉可做鲫鱼,不过,“鱼”肚子里得塞进香菇、笋片等,让“鱼”变得饱满。鱼鳞则是用剖成半月形的钢管,一片一片印上去。


   他把传统的“年年有余”加以改良,别出心裁创了一个“素甲鱼”的菜式。用上好的蕨粉加水调匀,放入油锅煎成青色蕨粉油粑,用香菇切成甲鱼腿,用面筋手工制成鱼头,然后将制好的蕨粉油粑放在表层制成甲鱼状。这道“素甲鱼”后来得了一个大气的名字:海会麒麟。


   还有一道“腊冬瓜”,十分有趣。在冬瓜顶部掏出一个小洞,将菜油倒进冬瓜里,再封好口,悬在柴火灶台上,像熏腊肉一样。冬瓜把油全吸进去了,慢慢烘干萎缩,散发出类似腊肉的烟熏香气。只是想来费油颇多,一般人家大概轻易不做。


   “斋席就是费油啊,一桌得五斤油!”旷老笑道。


   说法


   完整的斋席得有55道菜


   一套完整的斋席包括所谓一品香、二度梅(霉)、三鲜汤、四季青、五灯(炖)会、六子连、七层楼、八大碗、九如意、十样景。


   一品香即单盘素菜,二度梅即霉豆与腐乳,三鲜汤按时令以三样鲜菜作汤,四季青即四种不同青菜,五灯会指五种炖品。六子连通常由烧茄子、炒笋子、炖菌子、油辣子、豆干子、藕丸子构成。七层楼则是假肉、丸子、馒头、子面筋、菜心、玉兰片、香菇等七样层叠而成,有如荤菜中的全家福或狮子头。八大碗用八样素菜仿荤席办成酒席。九如意乃便餐,按时令不同、客人多寡配菜,能使客人吃得满意即可,所以又叫如意餐。


   十样景最为讲究,大体有两种:一种是十景素烩,称小十样景,即由玉兰片、红萝卜、白萝卜、百合、白菜心、冬菇、荸荠、马铃薯、豆笋皮、子面盘筋等烩焖而成。其中玉兰片、红白萝卜、荸荠、马铃薯还要雕成各种花形。另一种则是十样大菜办成的酒席,称十大碗。十大碗通常指海生植物食品。珍珠米、油捆鸡、油豆笋、冰糖湘莲、七层楼、八宝饭、烤菇汤与青菜。也有全仿荤席办成十大碗的。

  “其实斋席就是十样景。很复杂,但学起来很快,几天就能学会。”旷老说。


   典故


   一瓜可做数十肴一菜可变数十味


   简单的素斋如何向繁复的斋席递进,要归于南岳独有的祭祀文化。


   自舜帝南巡至隋唐至清,历史上有记载的朝廷遣使祭祀南岳的就有120次之多。唐玄宗、宋徽宗、康熙皇帝都曾将足迹或者笔迹、心意印刻在这里。即使他们本尊未到,庞大的使臣队伍势必也要在寺院内盘桓数日之久。比如祝圣寺,就是为康熙南巡时准备的一座行宫。粗茶淡饭自然摆不出来,得遵照宫廷标准,将小菜做得精致鲜美。素菜烹调技艺精湛的僧厨,“一瓜可做数十肴,一菜可变数十味”。及至宫人们回返,富有的香客、乡绅、地方官员也免不了以进香之名,顺带尝尝“御用”斋席,一些菜式渐渐流传至民间,出现在家族祭祀的供桌上。


   潇湘晨报记者王砚

分享至:

跟随摄影师的脚步去看大美潇湘

天门山的美与极限运动结下不解之缘。2014年10月,第三届翼装飞行世界锦标赛在张...【详细】

天人合一的绿洲——盘龙大观园

被誉为“珍稀植物的王国、野生动物的天堂、天人合一的绿洲”...

长沙是一座不夜城 越夜越撩人

入夜的长沙城灯光璀璨,千年古城之韵与现代文明和谐共存,成...

比翼双飞宝峰湖

12月16日,张家界武陵源风景名胜区迎来雪后晴天。宝峰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