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最后的手工造纸人
发布人:yuwping 时间:2015-12-09 15:02:22

2

▲第一道工序。刘孝东将浸泡了2个月的竹子从水池里捞出,放置在太阳底下暴晒

3


▲第二道工序。谭佳文用机械将竹子捣成浆,这是谭佳文造纸中唯一的机械化作业

4


▲第三道工序。水池里面是纸浆,谭佳文用竹帘来回搅动,纸浆里面的纤维就能在竹帘上形成一层薄薄的膜,这就是湿纸

5


▲第四道工序。谭佳文小心翼翼地将湿纸叠放好,达到一定厚度后,再进行除水

6


▲第五道工序。谭佳文老婆揭纸,她每天要揭超过6000张纸

7


▲第六道工序是晒纸,完成这一工序的基本是女人

“在芒种前后登山砍竹,截断五七尺长,在塘水中浸沤一百天,加工捶洗以后,脱去粗壳和青皮,再用上好石灰化汁涂浆,放在楻桶中蒸煮八昼夜,歇火一日,取出竹料用清水漂洗,用柴灰浆过,再入釜上蒸煮,用灰水淋下,这样十多天,自然臭烂。取出入臼,舂成泥面状,再制浆造纸。”这是《天工开物》中关于造纸术的记载,这种凝聚古人智慧的技术,在眼下的株洲仍有人运用。

从攸县出发向东行驶37公里,进入巍峨罗霄山脉中段,满山的竹林郁郁葱葱。驱车前往竹林深处,海拔一路升高,经过18公里,112个急转弯后,豁然开朗,宛如世外桃源般。峡谷低处流淌着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河,小河边上用泥砖砌成的土房挤在山腰间,20多户株洲最后的手工造纸匠就住在这里。

随处可见的竹子,成为造纸用之不尽的优质原料,滔滔泉坪河水又为竹子的浸泡、发酵、漂洗、打浆提供了便利条件。几百年来,攸县莲塘坳镇居联村泉坪组的造纸匠们一直使用原始、简单的工具,制造着纯天然的手工纸。然而,随着造纸作坊的收入减少,以及机械化造纸技术的进步,山村的造纸人面临着传统手艺后继无人的困境。

传人

造纸技艺大都以家族式口传心授世代传承,泉坪所有的造纸坊都是家庭作坊

刘孝东是正儿八经的家传造纸匠。51岁的刘孝东说从他曾祖父开始,家里就造纸了。每年的小满前一天(农历四月间),刘孝东会磨好砍竹刀,将刀放置在大堂的祖宗牌位前,磕三个响头,保佑今年能造出更好的纸。小满当天,他便拿着砍竹刀上山,在一个礼拜内,他要将一年里用来造纸的竹子砍好。

“竹子不能太嫩,不然没浆,竹子太老也不行,泡不烂,为了来年能多长竹笋,有足够的竹子造纸,也不能把好竹砍尽。”手工造纸,古人留下的不仅仅是智慧,还有人与自然和平共存,循环往复的持久之道。

竹子运回家后,每根竹子要劈成40来片,再放至大的水池中,加入相应重量的石灰,浸泡2个月左右,待竹片完全软化,就地洗去石灰和污渍后捞出,放至太阳底下曝晒发酵一个月,此时的竹片能够轻易用手撕烂,然后把竹片搅烂成纸浆。

刘孝东的邻居谭佳文也是一名造纸人,52岁的谭佳文的造纸手艺,是泉坪唯一的例外,他的造纸术是偷学而来的。“(上世纪)80时代,我在乡政府的造纸作坊打工,负责最艰苦的一道工序——捣浆,就是光着脚,不停地去踩已经腐烂的竹片,直到捣出纸浆。”谭佳文在造纸作坊捣浆了3年,偷偷把整套造纸工艺都学会了,分田到户后,他回家请人打造了工具,盖好了作坊,开始造纸。

来到侧院,谭佳文站在一个1米高的装有纸浆的水池边,他拿着竹帘在水池中来回抖动,不一会,竹帘上便覆盖了薄薄的纤维,这就是一张湿纸,然后将湿纸一张张叠放于纸床上。待达到一定厚度后,用杠杆的方法把成沓的湿纸放在支点上,逐渐除去湿纸中的水分,形成纸砖。

谭佳文的老婆和母亲正在屋内,她们所做的工作是揭纸,把刚刚挤压完水分但仍黏连在一起的纸,一张张撕开,分成六张一沓。在屋外,一根根竹竿上晒满了黄色的纸,这是手工造纸的最后一道程序:晒纸。

溯源

泉坪造纸术在明朝时由衡阳人传入,而衡阳耒阳又是蔡伦的故乡,泉坪造纸术的祖师爷或许就是蔡伦

谭姓是泉坪的大姓,也是最早来到此处的。谭培根家保存了一本谭家40多代的族谱,记载着谭家在明末清初时从茶陵搬至泉坪的历史。而谭家的造纸历史则要追溯到明朝崇祯皇帝时期,那个时候谭家造的纸一般是书写纸,在当时,谭家纸名气很大。

谭培根说:“在明朝时,我们家是大户人家,田多山多,山里又到处都是竹子,竹子又不能卖钱,便从衡阳请来造纸师傅造纸。”原来谭培根家的造纸术,也并非祖传,而是从衡阳传来。

如果造纸术是衡阳人带至泉坪,这就让人联想到蔡侯纸,蔡侯纸的发明人蔡伦就是衡阳耒阳人。据耒阳当地的传说,蔡伦发明造纸术后,便返乡在当地广授造纸工艺。至今,耒阳蔡伦竹海仍保留着数百家土法造纸作坊,也仍有小部分人还在用原始方法造纸。史书记载,唐贞观元年(627年),攸县、耒阳同属衡州,并且耒阳到攸县的距离较近。也就是说,蔡伦流传下来的造纸术传入攸县,有地域上的优势。

谭佳文告诉记者,泉坪造纸术从衡阳传来,还有一个有力的佐证是,一直以来,他们用来抄纸的竹帘都是从衡阳购买。竹帘做工考究,是一张纸成败的关键,密密麻麻但有序排列的竹签比头发丝粗不了多少,且每根竹签相距的间隙极小、均匀,能够恰好过滤水分,将细小的竹纤维留住形成纸张。

兴盛

“人民公社”时期,大山深处到处是造纸作坊,山东、河南的纸商慕名前来购纸

泉坪最老的造纸匠,70岁的汤培元是衡阳人,父亲是非常出色的造纸匠。1955年,10岁的汤培元随父亲来到泉坪,当时的泉坪公社将工匠集中起来统一生产,他的父亲便是当时公社中的造纸师傅。汤培元就此学会造纸,且扎根泉坪,他的另外4个兄弟,也全会造纸,不过都回了衡阳老家,在30多年前就不再造纸了。

海拔超过600米的泉坪,由于气候原因,只能种植一季稻,农民想靠种田发财是不太可能的。但由于竹林密布,又有造纸传统,造纸或许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最好途径。所以,当汤培元随父亲来到泉坪时,也就是“人民公社”时期,泉坪造纸进入兴盛时期。大山深处到处是造纸作坊,并且由供销社统一销售。这些手工纸用途十分广泛,可作包装纸、窗户纸、香包纸、书写纸等。

汤培元回忆,当时公社造的纸,由于品质好,山东、河南的纸商慕名前来购买,不像现在,纸只能销往攸县和茶陵。“那个时候,能造纸的都是大师傅。在(上世纪)70年代,一个小作坊相当于半座小工厂,外面人来当学徒,要拜师交钱,而且必须学三年。”谭培根说。

传承

手工造纸这一古老的工艺濒临灭绝,为了下一代,大多数人准备随时离开泉坪这个连手机信号都没有的地方

当先进的造纸机器以每分钟900米长、8米多宽的产量在生产线上出纸时,坚守在泉坪的纸匠依然年复一年地重复着这些延续了几百上千年的古老造纸工序。

谭佳文、刘孝东等造纸人,现在每天能生产20刀香包纸(一刀纸600张),一刀纸能卖到20元。“并不是每天都会有400元的收入,砍竹、浸泡、捣浆等工序,花费的时间更长。算下来,一年只有五六万元,这还是一家三口起早贪黑一天干10多个小时的收入。”谭佳文此前在其他乡镇的铁矿上打了9年的工,2010年脚受伤后,才回到家里重操旧业。

泉坪的造纸匠们平均年龄已接近60岁,基本上是留守在村的老人,靠手工造纸赚钱来贴补家用。而他们的下一代,没有一个人愿意继续从事手工造纸的工作。所以在村里,我们也没能看到一个年轻人。他们或外出打工,或在外安家。曾经令人羡慕的“纸匠”这一职业,已逐渐衰落。

“造纸时间长、活又累,收入又少,年轻人肯定不愿意干。”谭佳文说,没有年轻人愿意花三年时间来学这项难以养家糊口的技艺。

泉坪地处偏远的大山中,与外界联通的道路还是一条仅能过一辆车的山路,到山外的村中心,还得经过4公里的无人区。2010年,谭佳文和刘孝东在攸县县城买了房,那里孙子上学方便。平时,儿子和媳妇带着孙子住,只有农历11月,他们才会搬到县城过年,过完正月又回到山里继续造纸。

“抄纸用的竹帘,现在衡阳都没有卖了,会制造竹帘的人也已经没有了,竹帘用坏了,就不造纸了。”谭佳文说,再过10年,泉坪估计都没人住了,更别说还会有人来造纸。


分享至:

跟随摄影师的脚步去看大美潇湘

天门山的美与极限运动结下不解之缘。2014年10月,第三届翼装飞行世界锦标赛在张...【详细】

天人合一的绿洲——盘龙大观园

被誉为“珍稀植物的王国、野生动物的天堂、天人合一的绿洲”...

长沙是一座不夜城 越夜越撩人

入夜的长沙城灯光璀璨,千年古城之韵与现代文明和谐共存,成...

比翼双飞宝峰湖

12月16日,张家界武陵源风景名胜区迎来雪后晴天。宝峰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