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阳非物质文化遗产漫谈
发布人:小德州 时间:2015-11-26 01:55:06
益阳历史悠久,人文环境优美,是一座令人神往的文化古城。据史志记载:“秦代楚设九县”时,益阳即为其中之一,历史上有“吴蜀门户”之称,自古乃兵家必争之地。诸葛井、鲁肃堤、甘宁垒等三国古战场遗址,至今历历可寻,当年关云长单刀赴会的智勇之举,就发生在位于市中心的大渡口。桃花江畔清幽静美的凤凰山,传说是当年楚国三闾大夫屈原流放时行呤垂钓,写作《天问》的地方;会龙山上与白鹿寺遥相映衬的栖霞寺系东晋古刹,相传还是明代建文帝避难的地方;坐落在资江大桥南端的裴公亭,是唐代宰相裴休攻读诗书的故地;创办于440年前的龙洲书院,是古代湖南四大书院之一。

益阳是楚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这里的奇山异水,哺育了一代又一代名人俊杰。从唐代的诗僧齐己,清代两江总督陶澍到近代华侨教育家张国基。从革命先烈熊亨瀚、夏曦到被人们誉为“三周一叶”的现代文化名人周谷城、周扬、周立波和叶紫等。益阳的山美、水美、人更美,劳动人民在这里世代繁衍、生生不息,用勤劳与智慧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其中蕴含着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益阳文化的地域背景

湖南省北部、中东部地势低平,西部、南部、东部三面山地环绕,全省地形呈马蹄形丘陵型盆地。四水向北流向洞庭湖。由此,整个湖南被分隔成五个文化圈,分别是湘西南雪峰文化圈、湘西北武陵文化圈、湘中梅山文化圈、湘东湘江文化圈和湘北洞庭文化圈。益阳处于湘江文化圈、洞庭文化圈、梅山文化圈交汇之处,与武陵文化圈、雪峰文化圈接壤。

二、益阳文化的历史背景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置益阳县,辖地包括今益阳(除南县、沅江部分)、宁乡、湘阴,以及梅山地区全境。自此至今二千余年,益阳辖地虽变异频繁(元代曾升格为州),但益阳之名一直没有更易。

由于益阳处在民族融合、文化碰撞的独特的地理位置,益阳文化具有一种开放,不保守; 包容、中庸而不偏激;各种个性文化交汇,文化多样,但缺少了自身鲜明个性的特点。益阳文化的适应性、变异性强,历史的凝固性、传承性弱。益阳文化讲大义,不傲慢,不抱团。

益阳民间文化的三大文化区域的划分分别为南县、沅江等属于湘北洞庭文化圈;赫山、资阳、及桃江部分地区属于湘北洞庭、湘东湘江文化圈交汇的湖湘文化圈;安化、及桃江部分地区属于湘中梅山文化圈。与三大文化区域相对应的区域主体文化是南县、沅江的水文化;全市城镇的小城文化;安化、桃江的山文化。

三、益阳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基本情况

据不完全统计,益阳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包括民间文学、舞蹈、音乐、美术、曲艺、戏曲、手工技艺、杂技、民间信仰、消费习俗、生产习俗、民间医药以及关于自然界知识等,涵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目前,益阳有4项国家级、12项省级保护名录、45项市级名录。

四、益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资源特色

(一)传统艺术门类繁多,艺术特色鲜明。益阳的传统文化包含有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美术、曲艺、戏曲等门类,如兰溪山歌、车水号子、南洲围鼓、地花鼓、蚌壳舞、板凳龙、剪纸、板画、益阳弹词、赞土地、花鼓戏、皮影戏、傩戏等。其中益阳花鼓戏以独树一帜的正、悲剧风格自成流派,使益阳赢得了花鼓戏窝子的美誉;益阳弹词借鉴汲取了民间音乐与戏曲音乐、民间小调、湘剧、花鼓戏等的演唱精华,形成了以“九板十三腔”为主的板腔体音乐特色,即兴创作,发挥着劝人为善、传播道德礼教的重要作用。这些传统艺术门类,从各个不同的侧面反映了湖乡人民生产生活的特点与精神面貌。

(二)历史内容丰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有反映湖乡鱼猎文明与生活习俗的项目,如《开湖傩戏》、《洞庭船俗》;也有反映安化、桃江一带山区人民生活及习俗的项目,如《梅山舞狮》、《梅王传说》、《张五郎传说》、《蚩尤传说》等。另外,民间文学内容十分丰富,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反映了秦置县以来的历史变迁,如《关羽单刀赴会的传说》、《黄帝南巡熊湘山的传说》、《马良湖之迷》、《七鸭子的故事》等民间故事。

(三)传统体育游艺与竞技项目形式独特。流传于资水流域赫山区境内的“虾子起拱”在全国独一无二。它取材于当地的楠竹,制作成几十米长的巨虾,由几十甚至上百人来舞动,展现了湖乡人民祈求天顺年丰的美好心愿,同时也展示了彪悍神勇的奕奕风采。还有兰溪一年一度的龙舟竞渡是源自纪念屈原的传说,届时附近十里八乡的百姓风涌而至,人山人海,蔚为壮观。比赛所采用的双桡龙舟其外形与制作技艺独具特色。另外还有板凳龙、民间杂技等表演形式,多姿多彩、琳琅满目。

(四)传统技艺巧夺天工,蜚声中外。流传于益阳区域内的传统手工技艺品种繁多,技艺精湛,蜚声中外。如国家级保护名录安化千两茶制作技艺,采用传统方式制作的千两茶,号称世界茶王,享誉中外;益阳茯砖茶一直以来是西北少数民族的的生命茶,益阳茯砖茶手筑工艺在2010年中国上海国际博览会上展出,其传统的制作过程,吸引了大量的游客,观者出潮。国家级保护名录小郁竹艺早在清道光年间就开始出口英、德、法、日等国。1915年在美国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银奖;1931年,在德国莱比锡博览会上再夺银奖。另外,益阳水竹凉席行销全国,远销海外,在国际上多次获得很高荣誉,小郁竹艺和水竹凉席等竹产业的发展与壮大,使益阳在明清时期便有“竹城”之美誉。

五、益阳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简介

安化千两茶 安化千两茶属黑茶类,其工艺发源、传承于湖南省益阳市安化县境内,有140年历史。该地集山区、库区于一体,特殊的地理环境,形成了优质的土壤和优良的气候,适宜于茶树生长。安化素有“中国茶乡”之称,唐朝中期,所产“渠江薄片”茶成为朝廷贡品。宋朝熙宁年间置县时,“惟茶甲于诸州市”。明朝万历年间,安化黑茶定为销往西北的官茶,占据欧美市场,曾有“无安化字号不买”之说。道光元年(1821),当地茶商为了便于运输,把收来的黑茶踩捆成小圆柱形,每支定为100两(16两老秤),故称“百两茶”。同治2年(1867),江南镇边江村的几家茶农在百两茶的基础上,独创出千两花卷茶,重量为老秤1000两。安化千两茶制作属手工操作,实行土法生产。使用的工具有锯子、剖刀、刮刀、茶杈、湿布、灶炉、筛子、风车、蔑篓、抽屉、木棒、压杠、扎蔑等。其制作分两个阶段进行,首先制作黑毛茶,经过杀青、揉捻、渥堆、复揉、烘焙等5道工序,然后进行千两茶精深加工,黑毛茶经过筛分、拼配,再采用软化、装篓、踩压、扎箍、锁口、冷却、干燥等工序,日晒夜露55天,遂成成品。安化千两茶的主要特征是手工技艺精深,选茶准、烘茶干、装茶满、踩茶紧……等等这些流程,一环紧扣一环,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以质优取胜。目前,安化千两茶享有“世界茶王”的盛誉,堪称我国茶文化的“活化石”。

茯砖茶手筑技艺 益阳茯砖茶属黑茶类。茯茶是以优质黑毛茶为原料,经渥堆、发酵、筑制成型和发花等工艺产生冠突散囊菌。在中国西北地区有“宁可三日无食,不可一日无茶”之说,因此,数百年来,茯茶以其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功效,与奶、肉并列,成为我国西北地区各少数民族的生活必需品,被誉为“中国古丝绸之路上神秘之茶,西北各少数民族生命之茶”。茯砖茶不仅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茶文化底蕴,而且还具有非常的科研价值,茯砖茶其独特的保健功效,茯茶中所独含有的两种新的活性物质——茯茶素A和茯茶素B,具有有效促进人体新陈代谢、显著降低人体类脂肪化合物、血脂、胆固醇、甘油酯、降血糖、降血压等功效。茯茶是黑茶类中唯一具有发花工艺产生有益菌的产品,功效较其他黑茶更独特。茯砖茶是一种集实用(饮用)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收藏价值于一体的茶类,并将对人们的物质、精神、文化生活产生长远影响。

小郁竹艺 益阳大人民很早就利用本地丰富的竹子用小郁工艺来制作各种用具。小郁竹艺是一种采用直径5公分以下的刚(麻)竹为骨架、毛竹为部件加工成各种器用具的一种民间传统手工制作工艺,由选料、下料、烧油、郁制等三十多道工序组成。明初即成行业,清道光十二年开始出口英、法等国,近百年在国际、国内的各种展览会上获金银奖八十余次。从1963年到1989年益阳小郁竹艺技师作为文化交流使者,先后有68人次去亚、非、拉、欧等十六国家传授小郁竹艺。小郁竹艺产品结构方正、美观大方,符合人们的审美情趣,这些优点广泛地被木制、铁制家俱及装修行业借鉴。

南县地花鼓 南县地花鼓起源于清代嘉庆三年(1796年),它从民间山歌、小调和劳动号子的基础上演化而来。以其朴实粗犷的动作、明快高亢的音乐、活泼自如的表演,浓郁的生活气息,独特的艺术风格,深深扎根于民众之中。南县地花鼓有对子地花鼓、竹马地花鼓、围龙地花鼓等多种表现形式。对子地花鼓也称单花鼓,两男妆扮一旦一丑,按“十二月望郎”、“拖地凳”、“十月看姐”、“采茶”、“插花”、“扇子调”、“送财歌”的词意玩“套子”,转“窝子”,善长于用扇子和手帕表现人物情绪与性格。竹马地花鼓是在对子地花鼓的基础上演变的一种表演形式,增加的主人公是位武士,手持马鞭,肩背或腰挎罩上各种颜色的面料或纸竹马,与地花鼓丑、旦穿插表演,有的还配有翻筋斗的马夫,场面威武,表演细腻,围龙地花鼓旦、丑的表演程式较前两种形式略有不同,进门有“送财”,出门有“辞东”,以“戏珠”、“起井”、“盘柱”、“顶蝴蝶”、“睡罗汉”等套式或摆出“五谷丰登”字样,渲染喜庆和吉祥气氛。

梅王传说 晚唐时期,安化、新化等县统称梅山,聚居着苗族、瑶族。公元886年,梅山成为独立王国,产生了独特的梅山文化。梅王传说,是其突出代表。

扶汉阳,当地民众称他为扶王,又称梅王。他领导苗、瑶族人反对朝廷镇压和封锁,守土护民,抗敌牺牲,作出了重要贡献,留下了许多动人的传说。可以说,他是梅山文化的主要传承人和重要的发展者。

梅王传说深远而广博。从其内容看,第一,梅王义重如山。扶汉阳,汉阳人,乃汉族。原是后周臣子,因赵匡胤追捕他,“避罪匿梅山”。为了帮助苗、瑶生存,他勇挑重担,组织人民练武,拥有三千蜂兵,三千蛇兵,与敌作战出奇制胜。“九关十八锁之战”使王仝全军覆灭。最后,他这个汉族人民的儿子为保卫少数民族生存,流尽了最后一滴血。第二,梅王关爱民生。他与邻郡官员、商家,建立了书信联络,引进布匹、食盐,保证了民用;对孤寡老人他作出了“五养一”规定,五户养一人,生养死葬负责到底。他豁免苗、瑶繁重赋役,使少数民族在经济上减轻了负担。第三,梅王亡故显灵。扶汉阳牺牲后,灵柩飞上了飞丧崖。从此产生神话,扶王成神升天了。因此,苗、瑶把梅王敬为神灵,在各地修了许多扶王庙,在家中列为“梅城助福正神”,写到了神龛上,进行祭祀。第四,梅王护佑人民。安化、宁乡、桃江三县边界的人民每年正月十一都到新桥庙冲扶王庙,为梅王拜生日。还有许多人为儿子取名“扶佑”、“扶保”、“扶吉”……

从上述传说中,足以表现出梅王传说的历史性、民族性、传奇性和调和性等主要特征,以及文化、科学和民俗等方面重要价值。

梅王传说,是因真人真事而发生,通过渲染神秘色彩而发展的。它体现了民族团结精神,汉族人民的儿子扶汉阳为少数民族谋生存而牺牲,苗、瑶人民不忘梅王的恩情,代代相传,至今已流传了一千余年。

益阳虾子起拱 益阳虾子起拱,又称“耍虾子”,属民间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项目,史称“舞虾”。史料记载,舞虾约起源于汉代。魏人孟康所注《汉书?礼乐志》曰:“象人,若今戏虾鱼师子者也。”(古以“师”代“狮”。)史料见董锡玖、王克芬著《唐代舞蹈》“太平乐”部分。益阳虾子起拱,也就是民间所说的“耍虾子”,是否起自汉代或魏晋,已无可考。但是据《益阳县志》载,魏晋时期,县境人口日增,农耕渔猎之业有较大发展。依山面水而居的益阳先民,像魏人孟康所记述的那样“戏虾”而娱。因生活于资水洞庭之域,是盛产鱼虾之邦,虾子多便有可能模拟其形体舞而戏之,另据益阳市赫山区黄泥湖乡虾子起拱第四代传人、已年近70岁的鲁运生口述,其曾祖父鲁俊杰传艺于其祖父,再传其父。其曾祖父生于1862年,并非创始者,也是学艺于人。可见,益阳虾子起拱从清代中晚期起在现在的赫山区(原益阳县)所辖资江下游两岸地域较为流行。《益阳民俗大全》等资料记载,虾子起拱最先一般在春节表演,后来扩展至喜庆活动中,是一种独具洞庭湖乡特色和益阳竹乡特色的民间传统体育与竞技杂耍形式。虾子起拱主要为大虾子,竹制,身体巨大,长度一般超过30米,最长的达60米,至少需40─60人方可舞动起拱。虾头、虾身、虾尾利用杠杆原理人工操作,舞到高潮时,节节起拱高升,场面壮观,观者喝彩,主家高兴。同时为了使场面更为热闹,参与者更众,又有“香火虾”、双人小虾及彩莲船、耍蚌壳伴舞,水流星、火流星开路,大型舞龙围绕。

虾子起拱在益阳的出现,源于资水和洞庭湖所赋予的水乡特色和益阳丘陵地域之竹乡特色。赫山区属洞庭湖冲积平原,背靠雪峰山余脉丘陵,气候温和,土地肥沃,湖港密布,素有“鱼米之乡”的称谓。早先,人们在生活中就地取材,于水边取竹,至水中捞虾,春节期间,以竹制虾,迎春祈福,舞之以娱,习俗渐而流传下来。

马迹塘故事 益阳市桃江县马迹塘镇地处湘中腹地,益阳上游,属桃江古老重镇之一,因历史上三国时期关公跃马飞越沂溪留下足迹而得名,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这里依山傍水,水陆交通方便,民风朴实、热情、古老、典雅、纯正、独具特色的楚南文明哺育了一代代马迹塘人民。悠远的历史,赋予了这里深厚的文化底蕴,民间文化生活相当丰富,杂耍、舞龙舞狮、地花鼓、三棒鼓、高跷、山歌、把戏等应有尽有,尤以故事艺术见长。相传一八六四年太平天国失败后,当时任天国文员的黄春林等人将故事艺术移植本地,通过历代宗师传导演教,具有150多年的传承历史,已成了一朵艳丽的奇葩在这块文明的土地上绽放。

故事艺术属于高台艺术范畴,有着独特的风格,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深深扎根于人民大众之中。她以古老、传奇和结合时代的精神风貌而不拘一格,所表演的内容涵盖历史、人文、神话、戏剧情节、民间秩事、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表现形式具有美、奇、巧、特、险之鬼斧神工,其中技巧、奥妙更令人难以琢磨,耐人寻味。

麻香糕手工技艺 沅江市位于湖南省东北部,濒临洞庭湖滨,整个县城呈现“三分垸田三分州,三分水面一分丘”的湖乡地貌特征。阳光充足、雨量充沛,农业基础雄厚,农产品资源尤其是粮油资源相当丰富。

麻香糕是沅江人在1821年(清道光年间)创制,在洞庭湖一带广为流传,被誉为“洞庭一绝”,麻香糕的历史与文化是湘楚湖乡文化的杰出代表,是伴随洞庭湖人民在生产劳动中形成的历史产物。

麻香糕传承至今已有近两百年的历史,利用洞庭湖区特有的深水黑泥糯米和香味浓郁的小颗粒芝麻,以及湘、资、沅、澧四水汇集后,流经县城后湖的琼湖水,结合蔗糖而形成独特的配方,并通过原材料加工炒制、吸潮、发酵、擦粉、打糕、摆糕、烧糕等十多道精细而繁琐的工艺制作而成的一种食品,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创造力,是湖乡文化社会发展历程的缩影,对见证中华民族食文化有着积极的意义,同时也体现了湖乡人民在文化认同上的特殊价值。

麻香糕传统手工技艺不仅具有悠久的历史,而且有着深厚的湘楚湖乡文化,是我国多姿多彩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益路花鼓 益路花鼓形成于清道、咸年间,主要流行于益阳、沅江、安化、桃江、南县及常德之安乡、湘阴等地。益路花鼓原名益阳花鼓戏,旧时亦称楚剧,归属长沙花鼓戏剧种。

益阳属湘语系,长沙花鼓戏之益路花鼓的舞台语言采用湘语系之益阳音韵。声腔分打锣腔、川调及部分专用曲牌和民歌小调四大类。伴奏音乐有唢喇吹打牌子和丝弦曲牌及锣鼓经。锣经包括长槌类、击头类、挑皮类、梢皮类、包皮类、身法类等近百个。益路花鼓因其声腔体制较为健全,戏剧化程度大,以及声腔来源的特殊性,在发展中逐步形成了它的正、悲剧风格。因此,在表演上,除地方小戏所具有的小生、小旦、小丑,所谓“三小”的共性外,更突出“须生”、“正旦”、“青衣”的唱工戏。

长沙花鼓戏之益路花鼓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不断传承、移植、创作,积累了不少令观众赞誉的艺术精品。优秀传统折子戏《芦林会》,参加1956年全省戏剧汇演获奖,同时,与传统折子戏《赶潘》,均由中央电台录音向海外播放。改编整理的大型传统戏《生死牌》,由毛主席亲自点名调北京中南海怀仁堂演出。创作的现代戏《金色的凤凰山》、《吴四佬倌找窍门》由中国唱片公司灌制唱片。创作的现代戏《迎风之歌》、《无形的火线》,以及《风暴过洞庭》,先后参加省汇演和第二届中国艺术节——广州片演出,分别获演出、剧本、音乐、导演、演员等奖。

益阳西靠梅山,北连洞庭,益路花鼓是益阳千百年的文化积淀,它承载着大量的“梅山”,“洞庭”的狩猎文化和农耕文化的信息;其独特的正、悲剧声腔、剧目、表演等,对发展和提高地方小戏剧目、表演及音乐戏剧化程度和建立健全地方小戏声腔体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益阳弹词 益阳弹词起源于清嘉庆十五年,清咸丰年间广泛流传于益阳、沅江、南县、桃江、安化及新化、华容等地,至今已有近200年的历史。经过历代民间艺人的传承和发展,采用湘语系益阳地方口语化词汇说唱,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道白、唱词、唱腔、曲调和演唱形式,具有质朴感人的艺术之美,是湖南重要的曲种之一。

益阳弹词其结构由“书头”、“道白”、“唱词”、“尾声”四个部分组成。曲调属于板腔体类型,唱腔以“平板平腔”为基础,在节拍、速度及旋律上进行变化,并借鉴汲取了民间音乐与戏曲音乐、民间小调、湘剧、花鼓戏等的表唱精华,形成了以“九板十三腔”为主的板腔体音乐,其中柔腔和悲腔尤具特色。

益阳弹词是益阳千百年文化的积淀,深深地植根于人民群众之中,它是历史的产物,又被历史所承认。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发挥着劝人为善、传播道德礼教、宣传抗日爱国、促进经济发展、弘扬先进文化、丰富文化生活、构建和谐社会等重要作用。

益阳水竹凉席制作技艺 益阳水竹凉席是用特殊竹材水竹剖蔑编织而成的竹席,又称“贡席”,古籍中谓之“第”或“箢”、“筵”,益阳民间古时俗称“簟”,现代民间俗称“水竹篾簟子”。

益阳水竹凉席制作技艺精湛,设计精巧,选料独特。要保证水竹凉席的质量,首先在选料上严格苛求。水竹是凉席世家前辈先民经过反复试制、比对、筛选,从一百多种竹子中精选出来的,质地清凉、开枝高、色泽匀、散热快、柔韧度强的特点,正好宜于织席。经过近十道工序,做出合格篾丝后,进入编织,纯手工。编织时纹路不能织成“经纬纹”,要用“万字纹”、“人字纹”等手法编织,篾丝皮皮紧扣,讲究平整方正,纹直线正,素雅洁净。一般每市寸宽度可织篾丝12根,精细的凉席有多达36根的,要使用挑、提、飞、压多种技艺。经过多道工序织成的水竹凉席成品精美。

益阳水竹凉席作为有名的特产,历史上地方官吏每年都要挑选精优上品,派专人运至京师,供皇帝和达官贵人享用,故有“贡品”、“贡席”之称。清末民初至当今之日,水竹凉席更是走出国门,成为出口产品。应当提及的是,近年经过进一步考证,特别是上世纪末长沙战国楚墓和西汉古墓甚至同为楚地的湖北随县东周曾侯乙墓均出土了精美的竹席,说明竹席在两千多年前制作工艺和成品已经非常成熟。县志记载的水竹凉席已有“600多年历史”,应是在民间普及、产销兴旺起始的历史。

精工制作的水竹凉席,篾纹纤细,光滑平整,图案美观,色泽素雅,消汗散热,舒适凉爽,经久耐用,驰名中外。1915年,首次参加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展出获奖。1955年,益阳水竹凉席厂工人编织的一床:“和平万岁”花席,在德国莱比锡国际博览会上获银质奖。益阳阳水竹凉席厂生产的“益阳牌”水竹凉席远销日本、美国及东南亚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

梅山剪纸 梅山剪纸是以梅山文化为底蕴的在益阳安化地区流行的民间剪纸艺术的总称。“梅山剪纸”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在传统生活中它主要表现在:祭祀活动、婚礼庆典、重大节日、寿诞、生育 、鞋花样、生活装饰、生活娱乐(影子戏)这些方面,梅山剪纸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是当地人民群众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

清·嘉庆十六年《安化县志》记载: “梅山地区土俗淳古,其俗多慷慨……”在梅山巫教活动中需要用土纸剪成各种桃符、纸钱等,这些活动一直流传至今。清明时节纸幡、中元节打纸钱烧包,梅山地区传统的“扎冥屋子”,送丧用的花圈,这些祭祀活动剪纸都有较为严格的民俗讲究。门笺纸只在大年三十张贴在门楣上,民间有谚语道:“贴了门签纸,辞了讨账客;扯了门签纸,辞了拜年客”。扯掉门签纸一般是过了正月十五,门笺纸在这里具有明确的指向性。以“鹅”为主要图案的婚庆剪纸是梅山剪纸最重要的特征,婚庆剪纸既表示喜庆,还有许多禁忌,以主人家的房屋房间数进行剪纸活动。出嫁的女儿生了小孩,做外婆的要在鸡蛋上剪蛋花贴在上面,作为首要礼品用箩筐盛装挑着去女儿家道喜,鸡蛋花是梅山民俗的独特形式。梅山地区的民间刺绣,木雕等要先用纸剪出花样,再照着剪纸去作业。过去梅山地区盛行影子戏,影子戏的影身是剪纸做成的艺术品。梅山剪纸具有十分明显的地域特征,是梅山民俗活动中最亮丽的色彩。

以上介绍的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是千年古城文化传承的积淀,是一颗颗绽放异彩、传播文明的璀璨明珠!

分享至:

跟随摄影师的脚步去看大美潇湘

天门山的美与极限运动结下不解之缘。2014年10月,第三届翼装飞行世界锦标赛在张...【详细】

天人合一的绿洲——盘龙大观园

被誉为“珍稀植物的王国、野生动物的天堂、天人合一的绿洲”...

长沙是一座不夜城 越夜越撩人

入夜的长沙城灯光璀璨,千年古城之韵与现代文明和谐共存,成...

比翼双飞宝峰湖

12月16日,张家界武陵源风景名胜区迎来雪后晴天。宝峰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