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非遗之美“活”起来 湖南非遗项目网络巡展六(国家级)
发布人:admin 时间:2015-12-06 21:15:01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名录之:花瑶挑花1.jpg2.jpg


  隆回的瑶族因身着艳丽的挑花筒裙而被称为“花瑶”。花瑶挑花是湖南省隆回县瑶族女子独特的手工艺术。挑花原材料为藏青、白色土布和各色丝纱线。花瑶挑花不用描图和模具,由挑花女徒手挑制,工艺独具一格。挑花图案取材广泛,大体可分为动物、植物、历史、生活习俗四大类,多达千余种,其中动物类图案最为常见。图案构思奇巧,造型大胆夸张,布局均衡对称,色彩黑白分明,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挑花被称为一部穿在花瑶人身上的史书。


  2006年,花瑶挑花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隆回县文化局为保护主体。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名录之:花瑶呜哇山歌


3.jpg4.jpg


  呜哇山歌是花瑶农民的一种劳动号子,主要流传于隆回县虎形山瑶族乡。 


    花瑶呜哇山歌用瑶语或汉语演唱。内容主要涉及瑶族迁徙、农作、狩猎、婚嫁、祭祀等等。 演唱有独唱、 对唱、 多声合唱等多种形式,常用大锣大鼓来伴奏。 


    花瑶呜哇山歌多为成年男子用真假声结合演唱, 曲调节奏自由, 音调悠长,声音高亢嘹亮, 有较长的甩腔, 并常加用“呜哇哇……”等衬词。歌词结构复杂,一般为四句体、 六句体和多偶句体, 歌词讲究节奏和押韵,共24个韵脚。 


    2006年,花瑶呜哇山歌入选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隆回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为保护主体。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湘绣

5.jpg6.jpg


  湘绣是湖南长沙一带刺绣产品的总称。湘绣主要以纯丝、硬缎、软缎、透明纱和各种颜色的丝线、绒线绣制而成。早在二千多年前的西汉时代就已发展到了较高的水平。19世纪,一些优秀画家参与湘绣技艺,将传统的绘画、刺绣、诗词、书法、金石艺术融为一体,形成了湘绣以中国画为基础的独特风格。


  湘绣是画师和绣工的共同创作,创稿设计为先,画师指导配色。湘绣色彩十分丰富,品种多样,主要有生活实用品和艺术欣赏品两大类。湘绣的传统针法,有两大类近百种,首创掺针绣法和鬅毛针绣法,使湘绣狮、虎作品成为独有的形象标志特征。


  2006年,《湘绣》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长沙市政府为保护主体。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名录之:土家族毛古斯舞

7.jpg


8.jpg


  土家族毛古斯舞,又称“茅古斯”或“毛猎舞”。毛古斯舞产生于土家族祭祀仪式中。主要流传于湘西龙山县、永顺县、保靖县、古丈县。


  毛古斯舞是一种具有人物、对白、简单的故事情节和一定的表演程式的原始戏剧舞蹈。表演时曲膝抖身,浑身抖动,全身茅草唰唰的响,头上五条大辫子左右不停摆动;碎步进退,左右跳摆,摇头抖肩。表达“打露水”、“扫进扫出”、“围猎”、“获猎庆胜”等不同内容。其表演形态保留了自然崇拜、生殖崇拜、祖神崇拜等远古信仰符号。


  2006年,土家族毛古斯舞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文化局为保护主体。桑植民歌是流传于桑植境内所有民歌种类的总称。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名录之:土家族摆手舞

9.jpg10.jpg


  土家族摆手舞主要流传于湘西龙山、保靖、永顺等地。一般在农历正月初三至正月十五夜间表演。


  土家族摆手舞集歌、舞、乐于一体,表现开天辟地、人类繁衍、民族迁徙、狩猎捕鱼、桑蚕绩织、刀耕火种、古代战事、神话传说、饮食起居等广泛而丰富的历史和社会生活内容。土家族摆手舞舞姿大方粗犷,有单摆、双摆、回旋摆、边摆边跳等动作。舞蹈场地一般在坪坝上。舞蹈分为大摆手和小摆手。其音乐包括声乐伴唱和器乐伴奏两部分,声乐主要有起腔歌和摆手歌,乐器主要是鼓和锣,曲目根据舞蹈的内容及动作而一曲多变。


  2006年,土家族摆手舞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文化局为保护主体。 


湖南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新化山歌


11.jpg

12.jpg



  新化山歌是流传在新化及周边地区的民间歌曲。


  新化山歌以口头创作、口头传唱的方式生存于民间。新化山歌主要有劳动歌、风俗歌、时政歌、仪式歌和情歌。 


  新化山歌行腔特别,有高腔和平腔(低腔)两大声腔。高腔山歌主要流行在高山区,音调高亢嘹亮,拖长音,节奏自由。低腔山歌多在丘陵平原地带,音调较低,拖音较短。除此之外,还有花腔、弹腔、波罗腔、滚板腔以及锣鼓山歌等多种演唱风格和表现形式。在句式结构上,有四句头、六句头、八句头和长段,也有七字式、五字式和长短相间式。 


  2006年,新化山歌入选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8年, 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新化县梅山文化研究室为保护主体。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名录之:湘西苗族民歌


1.jpg2.jpg




  湘西苗族民歌是流传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境内苗族地区的民歌。


  湘西苗族民歌,历史悠久。在苗人的生活中,特别是在各种仪式中占着很重要的位置。随时随地即兴口占,全靠记忆力传诵。 


  湘西苗族民歌可分高腔、平腔、仡佬腔、飞腔、叭固腔五大声腔。在不同的演唱形式及内容上,派生出接亲调、送亲调、古歌调、情歌调、工夫调、儿歌调、哭嫁调、老司调、扛仙调、玩调等十种常用歌调。 


  苗歌用苗语演唱。 苗歌曲调丰富, 曲式结构很完整, 节奏非常自由, 旋律多装饰音和滑音, 演唱时,真假声转换自如,演唱形式多样,润腔方法特殊,风格特点鲜明。 


  2006年,湘西苗族民歌入选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 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吉首市文化局为保护主体。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名录之:靖州苗族歌鼟


3.jpg


4.jpg



  靖州苗族歌鼟按风格、旋律、内容、演唱方式及民族习俗可分茶歌调、酒歌调、饭调、山歌调、担水歌调和三音歌调等。其歌词多为七言四句,内涉及历史传说祭祀仪、生产劳动、婚姻爱、劝事说理、唱咏物等诸多方面。其音的音律和音程有鲜明个性和特点。演唱采由低至高、由轻至重、由少至多的递进形式,多以单人低声部起歌,其他声部先后进入,个声部相互交替流动。靖州苗族歌鼟有《山歌》、《担水歌》《茶歌》、《三歌》等曲目。演唱语言主要用当地苗族土语。 


  2006年,靖州苗族歌鼟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州苗族侗族自治县文局为保护主体。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名录之:桑植民歌

5.jpg6.jpg


  桑植民歌是流传于桑植境内所有民歌种类的总称。


  桑植民歌内容极为丰富, 有山歌、 情歌、 小调、 花灯调、 劳动号子、 薅草锣鼓调子、 革命民歌、仪式歌、挽歌、 嫁歌、摇篮曲、三棒鼓、渔鼓、 傩腔等。民歌多用衬词、衬腔扩充声腔,占民歌数的90%。民歌节奏常出现垛垛儿句,使音乐的强弱节奏变得张驰有度,这在中国民歌中极为少见;三句体歌词结构,独树一帜;曲式结构严谨,曲体多样。其润腔方法独特,在同音重复和递进时,用很弱的颤音,使之产生飘浮感。代表性曲目《板栗开花一条线》、《马桑树儿搭灯台》等已成为中国民歌宝库中的经典。


  2006年,桑植民歌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桑植县人民政府为保护主体。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名录之:土家族哭嫁歌


7.jpg

8.jpg


  哭嫁是土家族聚居区独具特色的婚俗活动之一,哭嫁歌作为这种婚俗的核心内容,贯穿于整过活动始终。


  土家族哭嫁歌篇幅浩繁,内容丰富,主要包括序歌《哭开声》,以及《哭爹娘》、《别姊妹》、《骂媒人》、《哭梳头》、《哭戴花》、《哭离娘席》、《辞祖宗》和尾声《哭上轿》等。哭嫁歌哭唱代言,语言真切,句式自由,歌由情发,情随歌生,是一部感人的抒情诗;它寓教于歌,寓情歌, 是千百年来土家族妇女集体智慧创作的结晶, 对研究土家族历史、 语言、 歌谣、 爱情、 社会演变、婚俗发展、宗教信仰等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

 

  2006年,土家族哭嫁歌已被评定为湖南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永顺县、龙山县、保靖县、古丈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为该项目的保护主体。


分享至:

跟随摄影师的脚步去看大美潇湘

天门山的美与极限运动结下不解之缘。2014年10月,第三届翼装飞行世界锦标赛在张...【详细】

天人合一的绿洲——盘龙大观园

被誉为“珍稀植物的王国、野生动物的天堂、天人合一的绿洲”...

长沙是一座不夜城 越夜越撩人

入夜的长沙城灯光璀璨,千年古城之韵与现代文明和谐共存,成...

比翼双飞宝峰湖

12月16日,张家界武陵源风景名胜区迎来雪后晴天。宝峰湖...